科學欺騙研究
作者:
賴鼎銘
出版社:
唐山出版
ISBN:
957-8221-51-7
出版日期:
2001

【簡介】

  研究誠信是研究者對研究過程的誠信原則,而社會大眾相信專業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份信賴與研究誠信交織成穩固的學術研究環境和發展基礎。若是研究者做出科學欺騙(scientific fraud)行為,破壞了研究誠信的原則,社會大眾對於學術研究的信任亦會逐漸崩解,形成惡性循環。

本書針對科學欺騙分為三大部分:科學欺騙的定義、世界各國發生的科學欺騙案例、科學欺騙的產生原因和防制,分別闡述如下:

  • 科學欺騙的定義

「科學欺騙」的行為有眾多類型,其中偽造(fabrication)、竄改(falsification)、抄襲(plagiarism)三者是世界各國規範中的共同關注焦點,其它還有不當作者掛名等情形,亦有從作者、審查者、編輯出版三方可能各自產生的科學欺騙行為。

廣泛而言,包含學術研究在內,其它如報章雜誌、出版專書、翻譯等著作物都受到智慧財產權及著作權的規範和保障。因此科學欺騙行為可能存在於各種情境中卻難以察覺,像是虛構研究資料、僅部分呈現文獻資料以致斷章取義、扭曲資料中的觀點等,對於非其專業領域的閱聽者可能產生誤導或欺騙問題。

 

  • 世界各國發生的科學欺騙案例

本書列舉臺灣、中國大陸及歐美國家曾經發生的科學欺騙事件,包含虛構及偽造資料、抄襲與未明確標示出處、未獲得原作者授權使用等狀況,這些案例皆因違反學術倫理原則而受到懲處。但在某些案例中亦可見到後續判決處理出現疑義或不合理,作者認為此處即彰顯了研究誠信與法律規範之必要性,唯有明確的研究規範以及公平公正的賞罰才得以維持學術的公平正義、確保知識價值得正確性。

 

  • 發生科學欺騙的原因和防制

由於當今學術研究多與其職業生涯、自身利益有關,作者認為科學欺騙行為是一種個人動機(愛好知識)與學術動機(期望透過研究獲得名與利)的拉扯,因為有這類拉扯才牴觸了學術倫理相關規範。而整體學術環境的結構亦是科學欺騙的來源,例如研究階級的科層體制、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論文導致出現品質管理問題、惡性競爭而衍生出各種欺騙行為等。

同儕審查(peer review)是防制措施之一,其必須有明確的核心規範與審查標準以及完善的匿名措施,才能更完整的實施學術審查。而對於科學欺騙的行為,作者認為政府應積極設立保護措施以保障「吹哨者(Whistleblower)」之權益,此舉亦是當前學術倫理規範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備註:吹哨者為舉報者,表示揭發組織內不法行為的人,作者認為學術倫理規範應加以保障此類人員權益)

 

  隨著時代演進,早期的科學欺騙行為或許因為傳遞媒介、證據保存與法規不完善,造成許多不當處理結果。但現今資訊科技發達,人們為了保障學術的公平正義不斷改進政策與教育。本書提供諸多案例,透過這些歷史脈絡可讓讀者一窺科學欺騙行為的轉變與過往學術倫理的處置方式,為當今學術倫理規範的啟示與警惕。

 

【參考資料】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68676

三民網路書店: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0279467

國家圖書館:http://aleweb.ncl.edu.tw/F?func=find-b-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