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
作者:
嚴祥鸞、余漢儀、周雅容、畢恆達、胡幼慧
出版社:
三民
ISBN:
9789571460802
出版日期:
2015

【簡介】

  為什麼研究會有危險?研究中又有多少秘密?本書藉由研究者與受試者之間的倫理關係,進一步反思研究者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書中所談的內容大致可分成社會研究與倫理、性別與偏見、語言與權力、知識權力的重組等四個面向,以下分別進行介紹:

    一、社會研究與倫理

學術研究接觸的人事物很多,執行研究的目的、方式、成果歸屬也有差異,所以在研究者之間、研究者和出資者之間、研究者和受試者之間的倫理關係決定某些研究者該有的原則及態度。 在研究者之間,學術寫作需要遵循的專業規範相當重要,包含禁止抄襲、造假等,又或者是作者定義上的掛名問題,甚至是同儕審查的雙盲性措施(即論文作者不知道誰是審查者,審查者也不清楚論文作者是誰)等。而對於出資者,研究成果的歸屬則是爭論的焦點,通常會以著作權法與專利法等以契約約定措施來保障雙方的權益。而研究者與受試者之間的問題是既複雜又隱晦,這些問題可能包括研究者如何探詢受試者的秘密或想法,以及研究者是否保護受試者不受研究可能帶來的傷害等。

 

    二、性別與偏見

在東西方傳統的學術研究中,特定性別掌握話語權的現象非常明顯,也因此造成許多歧視與偏見,這種觀念不但可能使科學研究發生偏誤的結果,還可能因為研究者本身的偏見而對研究數據產生錯誤解讀。 這些由偏見而起的行為一方面妨礙了人們追求真實(也變相散布研究者的偏見),另一方面也破壞了研究本身應有的嚴謹性。本書中所談的女性主義即是站在平反的立場,對抗傳統學術中對女性的歧視和錯誤解讀。而偏見並不限於性別,還可能涵蓋種族、階級、文化、貧富等層面,在主觀選擇某種立場來進行研究詮釋時,就有可能會形成一種歧視,研究者應該以多元參與、多元詮釋的角度來消弭社會的不公平。

 

    三、語言與權力

學術研究是知識分子產製知識並且傳遞思想的重要媒介,這也代表了這些遵循科學方法所產生的論述,能夠對社會大眾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這其中,語言就是一種含有權力成分的要素,它不僅能代表研究者的思想,人們也能從研究者操作研究的過程來判斷其中的立場。

一個字詞在應用上可能有很多語義,不過研究者會限制字詞的定義和用法,以達到研究產出的目標。但若是運用在受試者上,這些名詞定義就有可能過度化約、標籤化、汙名化了某些群體,使得受試者在參與研究後反而落入更危險的境地。書中指出,研究帶有權力(霸權)性質,像有些社會科學研究對弱勢族群進行分析,但弱勢族群在研究中是否真正具有充分的平等權利、自由權利和闡述的空間,實際上仍可能受到研究者的限制,而這也是研究者必須思考與自律的一環。

 

    四、知識權力的重組

在上述所談的權力架構中,我們可以知道學術研究並不完全是正確詮釋,有些研究會挾帶歧視、偏見、不公平的心態,而研究者可能全然不自知。這些專業人士更可能因為其社會地位進而散播特定偏見,所以為了消除這些不平等,開放話語權是相當重要的核心概念。 以往研究者在議題中展現權威,主宰整個權力結構,但卻忽略了受試者與其他不同的意見,參與式的政策評估 讓各種聲音能共同討論。(例如:當政府單位主導研究計畫時,可適時加入民間實務討論,評估計畫案的各種面向,而非僅採納學術研究人員的意見,以期讓研究計畫更客觀、更具多元視野。)原本的弱勢族群,透過展現學術研究與知識權力的權威性,影響政府在制定法規時必須考量其訴求。研究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跳脫了一言堂,讓學術討論能確實促進社會的幸福和進步。

 

  在每一項研究的發想、執行、結果之中,研究者會遭遇眾多的人事物,而在與這些要素互動時,研究者及受試者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影響整個研究情境,這些狀況以往多被認為是研究外的插曲,而不會放入論文中。不過我們必須謹慎看待這些細節,透過不斷反思和與受試者真誠互動,才能發現自己在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潛在傷害和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

 

【參考資料】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4125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