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倫理:人體研究倫理審查
作者:
陸翔寧
出版社:
九州
ISBN:
9789866929335
出版日期:
2014

【簡介】

  研究倫理是如何發展至今的?當前這些規範又是強調什麼價值呢?研究者在進行學術探究時可能會有些疑惑、不清楚或感到矛盾的地方,而本書作者正是希望透過詳盡的佐證資料以及平實的文字,一步步帶領讀者踏入研究倫理的世界,並且讓大家能夠掌握研究倫理的核心精神和實踐做法。綜觀本書內容大致可分三大層面,以下分別進行介紹:

    一、傳統倫理學怎麼看世界

倫理與道德標誌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互動關係,也規範了人與團體、社會、乃至世界的行為標準。以往倫理學常在探究何謂善惡的界線、什麼行為才是該被讚揚或有道德的、我們又該遵循和發揚哪些美德,這些哲學範疇的討論不僅是從生活角度影響人們,更明顯的是在法律制定和相關規範也都隱含了此類概念。 隨著時代變遷,各種思潮衝擊傳統倫理學,人們開始從數學、心理學等各種角度來詮釋倫理關係,直至今日,各種職業所要遵循的專業倫理已成為一種團體共同價值。作者以此鋪陳出研究倫理和傳統倫理學密不可分的脈絡,同時引用西方哲學和儒家思想的倫理觀點來支持,代表倫理議題現今已是跨文化、跨國界的重要問題。

 

    二、研究倫理的關注範圍

研究倫理作為一種倫理關係,自然是關注那些研究過程中會接觸到的人事物,包含指導教授、合作人、受試者、論文審查人、出版商等。而在歷史脈絡下,受試者(研究對象)的權益是研究倫理最為關注的核心,也是發展後續眾多措施的基石。 此外,作者也特別關注與研究倫理有關的審查機構,因為在這些人體實驗委員會組織運作的過程中,常會牽涉到許多國家單位、學術研究機構、商業界等利害對象,當有涉及營利行為時,便需要紀律嚴明的制度、專業分工的業務職掌、明確的審查標準、專業廉明的態度來建立其權威。

 

    三、國際上的共同宣言與規範

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常伴隨風險與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意識到以研究之名行傷害之實的恐怖,於是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信念,透過國際宣言的方式規範研究人員應有心態和遵守的原則。像是書中所提到的《紐倫堡公約》、《赫爾辛基宣言》、《貝爾蒙特報告書》,都是希望保障人們在接受研究的過程中,受到安全、公平、有尊嚴的對待。 這些規範是人們不斷從慘痛經驗中學習到的結果,作者在書中闡述帶有欺瞞、傷害、對受試者有高風險的研究行為(像是研究者故意不提供病患已知有效的治療,或者是心理學上的米爾格倫實驗要求受試者進行不人道的行為等),而這些行為促使人們在享受研究帶來的巨大貢獻時,也必須正視研究可能引發的各種危險。 藉由上述各種層面的事例,本書呈現出研究倫理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也透過研究倫理想要維護的生命價值和權利責任,進一步提升社會對研究的信賴與支持,而這些環節都必須仰賴大家對於研究的良好認知及態度,共同精進和邁向卓越。

一個字詞在應用上可能有很多語義,不過研究者會限制字詞的定義和用法,以達到研究產出的目標。但若是運用在受試者上,這些名詞定義就有可能過度化約、標籤化、汙名化了某些群體,使得受試者在參與研究後反而落入更危險的境地。書中指出,研究帶有權力(霸權)性質,像有些社會科學研究對弱勢族群進行分析,但弱勢族群在研究中是否真正具有充分的平等權利、自由權利和闡述的空間,實際上仍可能受到研究者的限制,而這也是研究者必須思考與自律的一環。

 

【參考資料】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867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