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學術倫理的相關規範

單元簡介

研究人員從事學術研究之目的,係為促進知識的創新、進步和分享,而獲得知識之學術研究往往是立基於前人的研究結果或著作,並持續地邁向精進。為讓學術研究受到社會大眾之尊重和信任,研究人員的研究行為必須在學術社群認可的範圍內,亦即學術社群的自律規範。其實學術社群針對學術研究行為訂立自律規範之目的,是為了讓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能夠遵守相關規範,建立社會大眾對學術研究的信賴,因此在這些規範中,研究人員多被要求以「誠實」作為進行研究的核心原則,並落實「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本單元首先說明學術環境的現況;其次將介紹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臺灣主要的研究獎補助單位,以下簡稱國科會)針對學術倫理所公布的四個重要規範,包括:《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學術倫理的聲明》、《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計畫涉及學生學位論文之學術倫理參考指引》。再者,依據上述國科會的學術倫理規範,提出違反學術倫理之情境案例,以作為研究人員的借鏡。最後,提供避免不當研究行為的基本作法。希望學習者在研讀本單元後,能對國科會的學術倫理規範有更清楚的理解,並且在研究中予以落實。

單元目標

本單元介紹近年來國科會針對學術倫理訂立的相關規範,並協助學習者達到以下目標:

  1. 1. 知悉學術研究環境的現況。
  2. 2. 瞭解國科會對學術倫理訂定之相關規範。
  3. 3. 從違反學術倫理之情境案例中,瞭解違反學術倫理之行為型態,並能確實指出其不適當性。
  4. 4. 避免涉入不當研究行為的基本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