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環境的現況

在說明學術倫理規範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學術研究環境的現況,以下說明之。

首先,由於科技的進步,讓研究內容不斷地創新,例如蒐集生理訊號、胚胎複製等,然而科技的進步與便利所衍伸出的倫理議題也日益增加。因此近年來,各領域的學術研究社群對研究人員之研究行為的要求漸趨嚴格。然而從研究現場觀之,有些研究人員在相關知識不足、低估以倫理角度思考的重要性,或被錯誤的倫理迷思誤導下,違反學術界的倫理標準而不自知,故導致可能的嚴重結果。有鑑於此,我國的研究主管機關必須重申學術倫理的重要性,並將學術倫理的認定標準提升與世界各國一致,使國際研究社群相信我國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學術研究夥伴,而願意與我國之研究人員進行跨國之學術研究或交流。

其次,現今學術研究界的競爭激烈,為了推動研究成果的快速發展和進步,許多國家包含我國都已訂立研究績效的指標,以作為評估研究表現的重要準則。在該指標中,論文發表的質與量常被視為最直接、最客觀的評價績效標準。因此,對某些研究人員而言,快速且大量發表論文成為他們從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又為了快速達到預期的績效,有些研究人員會以不適當的手段進行實驗或發表論文,亦即「不當研究行為」(research misconduct),而這些都是不被學術研究社群所接受的行為。

再者,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的進步加速了資訊公開和流通,任何人均可在網路上查閱研究人員已發表的論文,並且檢驗他們的研究行為和研究成果,使研究行為和成果的監督不再受限於同儕審查。若研究人員企圖惡意操弄實驗,或不依「誠實」原則從事研究、撰寫論文,將更容易被揭露。因此,研究人員們不應抱持僥倖的心態進行研究。

綜合而言,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研究工作的發展,卻也衍伸出更多值得探究的倫理議題。雖然倫理概念並無絕對的標準,亦即研究中的學術倫理常會依研究人員所處環境或領域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誠實」是研究人員不論所處環境或領域皆必須遵守的核心價值。而一旦涉入不當研究行為,不但誤導社會大眾的認知,還會違反學術研究之相關規範,有失研究人員的社會責任。此外,某些不當研究行為不僅違反學術倫理,甚至可能觸犯法律,例如重製他人著作可能違反《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而要負擔法律責任。又不當的研究行為也會損害國家的聲譽,並使國際社會降低對我國研究人員及成果的信任,故進行學術研究須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