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環境的現況

在說明學術倫理的規範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學術研究環境的現況。首先,科技的進步加速研究方法與研究技術的創新,例如:蒐集生理訊號、胚胎複製等。然而,科技的進步與便利所衍伸出的倫理議題也日益增加。因此近年來,各領域的學術研究社群對研究倫理的議題與研究人員之日常研究行為的要求漸趨嚴格。即使如此,研究人員卻未能即時精進或改善自己的研究行為。這種落差導致有些研究人員在相關知識不足、低估以倫理角度思考的重要性,或被錯誤的倫理迷思誤導下,違反學術界的道德標準常規,無心涉入不當研究行為卻不自知。即使此無心之過能被社會大眾理解,但卻不容我們忽視其背後可能造成的嚴重結果。因此,我國政府研究主管單位必須重申學術倫理的重要性,將我國學術倫理的認定標準提升至與世界各國一致,使國際研究社群相信我國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學術夥伴,此為主管單位刻不容緩的任務。

其次,現今學術研究界的競爭激烈,為了推動研究成果的快速發展和進步,許多國家包含我國都已訂立研究績效的指標,以作為評估研究表現的重要準則。在這些指標中,論文發表的質與量常被視為最直接、最客觀的認定標的。因此,對某些研究人員而言,快速且大量發表論文成為他們從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目的。但在追求論文發表的過程中,有些研究人員可能會為了快速達到預期的績效,而以不恰當的手段進行實驗或刊登論文,這些都是不被學術研究界所接受的行為,意即「不當研究行為」(research misconduct)。

再者,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的進步加速了資訊公開和流通,任何人均可在網路上公開查閱已發表的論文、放大檢視研究人員的專業行為、並多方檢驗他們的研究成果,使研究行為和成果的監督不再受限於研究人員間的同儕審查。若有心人士企圖惡意操弄實驗,或不依「誠實」原則從事研究、撰寫論文,將更容易被揭露。因此,研究人員們不應抱持僥倖的心態行事。

綜合而言,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研究工作的發展,卻也衍伸出更多值得探究的倫理議題。然而,倫理的概念並無絕對的標準,研究中的道德標準常會依研究人員所處環境或領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研究人員必須秉持「誠實」的核心原則,並遵守最基本的學術倫理規範。否則,一旦涉入不當研究行為,將違反科學研究的精神及價值,也將浪費社會資源,並誤導社會大眾的認知,進而有失研究人員的社會責任。此外,某些不當行為不僅違反學術倫理,甚至可能觸法,例如:著作抄襲可能違反《著作權法》。更嚴重的是,不當的研究行為也會損害國家的研究聲譽,並使國際社會降低對我國研究人員及成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