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時代,使用者可能會擔憂隨時都有侵犯著作權的可能、甚至不敢利用網路資源。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種自願分享的方式,讓網路使用者可以群力建立內容豐富、權利清楚,且便於散布的各式內容資源,嘉惠自己與其他眾多的使用者。
(一)創用CC授權的成立
「創用CC」授權的全名為「Creative
Commons」,在2002年發布,是依據美國的相關法律設計發展而來。所謂的「Commons」就是「共用」或「共享」的意思(莊庭瑞等,2008)。創用CC就是想要設計出簡單的符號,讓著作人可以使用這些簡單的符號,讓他人知道著作人的願意意願。
創用CC設計出四種基本的授權條件,透過排列組合,提供六種便利使用的公共授權條款。創用者或著作權人可以挑選出最合適自己作品的授權條款,透過簡易的方式自行標示於其作品上,將作品釋出給大眾使用。
更多成立歷史,請參考:創用CC(維基百科)
(二)創用CC授權的條款
創用CC授權條款是由四個核心授權要素所組合而成的六種授權條款。因此,欲瞭解創用CC授權,必須先瞭解以下四個授權要素:
1.四個授權要素
(三)創用CC授權的優點
在瞭解完創用CC的授權與使用,以下我們就來簡單說明創用CC授權模式的優點:
- 授權容易,降低成本,促進效率
創用CC授權模式的主要優點,在於創作者能清楚向公眾標示願意免費授權與授權條件。因此想利用該著作的人不必就個別著作與著作權人進行一對一授權,如此可大幅提升效率。
- 保障著作人權益
使用者在使用釋出的著作時,透過著作權人所選用的創用CC授權條款,也可以清楚知道使用該著作的限制條件,可減少侵權的可能。
- 方便利用人
創用CC授權模式可以讓利用人清楚理解對該著作可進行的利用範圍,進而讓利用人能在不侵害著作權的前提下,盡情發揮其創作力。
- 與國際接軌
基於網路無國界的特性,Creative Commons發展出創用CC授權條款國際化計畫(原稱iCommons,現稱為Creative Commons
International)。已有越來越多國家參與CC國際化計畫,使用創用CC授權可以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也可以讓其他國家的人也能認識並方便使用臺灣人豐富的著作。
六種授權條款
如何「創」、「用」CC授權條款
「創用CC」授權條款之命名,乃取其授權方式便於著作的「創」作與使「用」之意。以下分別就著作權人與利用人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創用CC」授權條款之運用。
(1) 著作人如何「創」用CC
-
確定所要採取創用CC授權的著作範圍
著作權人必須清楚標明以創用CC授權釋出的是整個網站的內容,還是只是其中的特定圖片、文字內容等等。
- 選擇合宜的創用CC授權條款
接著,著作權人需要選擇出適合需求的授權款項,是非商業性還是禁止改作等等,網路上也有創用CC提供的授權精靈可幫助著作權人來查詢。
創用CC授權精靈:http://creativecommons.tw/choose-license
- 標示創用CC授權的方法
最後,著作人可以選擇是要以什麼方式來標示創用CC的標章圖樣。例如:
– 文字標示:例如本著作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條款。
– 標章標示:例如
,表示該著作採創用CC「姓名標示」授權條款釋出。
– 錄音標示:著作人可以錄製一段聲音,表明該著作採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條款。
– 數位標籤標示:著作人可以將數位授權資訊「嵌」入數位格式的檔案,例如網頁或部落格可以採取此種方式。著作人可以使用創用CC提供的「CC Publisher」軟體,將數位標籤的語法嵌入網頁HTML的原始檔語法中。
(2) 利用人如何創「用」CC
- 透過搜尋引擎工具協助
例如:整合多樣素材平臺的CC Search(http://search.creativecommons.org/)
- 由主題式入口網站開始
例如:
創用CC授權釋出作品的登錄網站Common Content(http://commoncontent.org/),
或是臺灣的「創用CC作品搜尋」(http://creativecommons.org.tw/static/search)
- 至國內外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平臺查找
例如:
臺灣的國立美術館的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http://www.digiarts.org.tw/indextw.aspx?lang=zh-tw)、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著作權書房
(http://oldweb.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book/copyright_book.asp),
都積極推動與整合創用CC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