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預測未來研究的樣態

當筆者在當心實課(心理實驗法)學生時,曾看過一本經典教科書上提到「為何很少人願意做重複研究?」的解釋:「畢竟誰會進到一個昂貴的五星級餐廳,卻只點一杯白開水呢?」(意指:在獲得研究資源的情況下,當然會想要做「自己的」新研究,怎麼會願意去做「別人已經做過的」研究驗證呢?)。

當教師後,筆者卻愈來愈覺得心理實驗法的目的,其實應該是在培養星級主廚,亦即應該是讓修課學生可以學會作菜(科研)背後的原理與辛勞,並嘗試基礎的紮根工夫。因此近年課堂上除了經典實驗外,也慢慢增加了較新實驗的重複嘗試。

此外,如同近年的心實教科書逐漸加上「受試者保護」與「研究倫理」的相關內容,雖然目前教科書內大多只強調內外在效度,但筆者也相信,未來的實驗法教科書將開始強調實驗研究的信度 (reliability)--如同測驗的信度是指測量結果的穩定性,實驗的信度,也就是指結果的穩定性或可重複性。

筆者也樂見,愈來愈多人瞭解,與其相信一兩次小樣本的顯著結果,不如相信更多更大樣本(甚至雙盲設計的),儘管不顯著,但較有統計考驗力的發現。

藉由更多註冊研究的發表,更多的顯著不顯著都包括的整合結果可以被揭露。此外,如改用信賴區間,提高統計顯著性的閾值(Benjamin, Berger, Johannesson, et al, 2018),或結合貝氏統計等概念的新式推論統計方法,也有助於更多方向的檢視資料,與反省統計考驗的意義。

唯有藉由不斷的自我改進與方法更新,方能夠讓吾人知道,影響各樣心理反應或人類行為的變項之穩定性、交互作用、與影響程度大小,讓我們更瞭解複雜人心,與在人際互動或社會互動的全貌。

如同本文一開始提到2015年開始傳出心理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危機」時,正反兩方 (亦即是否承認有此種危機)有著非常激烈的討論一樣(Gilbert, King, Pettigrew, et al., 2016),目前對於「註冊研究」在預防或減少QRPs效能上,也尚在討論中。初步檢驗也顯示(Adam D, 2019),似乎若僅僅是透過註冊,仍不足以降低研究者的自由度(亦即為了追求顯著才能發表,才能獲得獎勵與計畫,才能升等與生存等),多數研究者就算是註冊後,仍可能會變換分析或統計方法,改變受試者人數,並且未完全揭示細節。

也許,在目前學界的誘因機制未完全改變前,研究人員的QRPs仍是不易完全消失;但就如同本文所述,已有愈來愈多人體會到QRPs對科研的影響,且有許多改革措施的發起,而這些改變工作,除了需要透過持續的教育與宣導之外,也有待組織與社會文化的一同前進。